熬夜致癌︱27歲女長期熬夜曾致內分泌紊亂懶理 終患腦瘤悔不當初

醫生診症室

撰文: 羅嘉欣

發布時間: 2024/06/20 18:06

最後更新: 13 小時前

分享:

分享:

27歲女長期熬夜致內分泌紊亂不理會,終患腦瘤悔不當初。

【熬夜/腦瘤/腦下垂體瘤/内分泌紊亂/內分泌失調/癌症】別再熬夜!近日,一名27歲女子在網上發文警世,指自己因長期熬夜,身體曾一度發出警號但沒有受到重視,導致自己最終患上腦瘤,悔不當初。

最新影片:

事主在内地社交平台「小紅書」發文,指自己因為熬夜腦中長瘤。她表示,自己向來愛熬夜,也看到不少年輕人因熬夜猝死的新聞,但總覺得是個例、事不關己,「一邊害怕一邊繼續熬」,沒辦法改正這一習慣。

內分泌紊亂終致腦癌

直至事主到醫院做檢查,被醫生說有內分泌紊亂問題,可能有「腦下垂體瘤」風險,事主仍不以為然;怎料,一星期後取報告時竟真的被確診腦瘤,令她内心悔不當初:

曾經我對熬夜並不當一回事,也想過肝熬出問題、心臟熬出問題、胃熬出問題,卻怎麼也沒想到腦下垂體瘤這種事,會發生在我自己身上…… 沒想過自己也會為熬夜付出沉痛的代價。

事主稱,自己的情況是基因加上誘因導致,「熬夜焦慮導致泌乳素急遽上升,從高泌乳激素血症查到腦下垂體瘤」。她藉此警世,熬夜的後果真的會很嚴重,不管有任何原因,希望大家都不要再熬夜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每100人中約有5人患病

本港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海東曾接受訪問,指出腦下垂體位於腦內,約為一粒蠶豆般大小,位於髗底中央的位置,接近視覺神經。而腦下垂體瘤很多時是體積較小的瘤,較常以「瘤的大小」及「是否功能性」作分類: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當中,「功能性」腦下垂體細胞可分泌荷爾蒙,而「非功能性」腦下垂體細胞則不能,其中「功能性」的細胞分別負責控制不同的荷爾蒙分泌,包括腎上腺素荷爾蒙、甲狀腺荷爾蒙、催乳激素、睾丸素和生長激素等,故如「功能性」的細胞出現異常,形成腦下垂體瘤,就可能會令相應的荷爾蒙分泌過多或過少,以致出現病徵;如是「非功能性」的細胞出現異常,則不會有病徵。

黃醫生指,腦下垂體瘤大多為良性瘤,並非腦癌,估計每100人中,有5至6人患腦下垂體瘤,男和女的發病率比例接近1︰2,大多是於30至40歲後病發。而在功能性腦下垂體瘤中,最常見是催乳激素瘤,「女士生BB後,催乳激素的作用是刺激乳房增大及產生母乳,在催乳激素瘤患者身上,如催乳激素分泌受影響而令催乳激素的水平過高,可能會令月經失調。」

他續稱,一般而言患腦下垂體瘤的死亡率不高,但其所引起的功能性影響,或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,當中如腫瘤壓着視覺神經,便有機會影響視力,「20%至30%腦下垂體瘤在5至10年間變大,若很遲發現,腫瘤的體積變得很大,可能會令視覺出問題,或導致腦積水,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」而腦下垂體瘤與家族病史沒有很大關係,也沒有預防方法,一旦發現患病,醫生會根據腦下垂體瘤的種類及患者的病情,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,包括做手術,藥物治療以及監察治療。

相關文章:【大腦殺手】向太陳嵐1星期內暴漲似大肚婆 揭患腦下垂體腫瘤【附腦瘤6症狀】

腦瘤6大症狀

台灣神經外科醫生魏國珍曾在當地健康節目《健康2.0》指出,腦腫瘤的症狀與其位置、大小和特性相關,不同位置的腦腫瘤所引發的症狀不盡相同,而大多和腦腫瘤壓迫和破壞局部腦區域所引發的神經功能障礙有關,主要分為6種症狀:

點擊圖片放大
+7
+6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